文振富同志在全省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研讨班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3-08-3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关闭

     

     

     

    (2013年8月8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选择在宜昌而不是在武汉举办一年一度的研讨班,就是想让大家放下手头工作,集中时间精力思考和研究一些事关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希望大家即来之则安之,自始至终把会开完、开好。

    今年研讨班的主题是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此前省国资委一共举办了七期研讨班,每期都坚持“明确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专题、解决一个问题”这一目标,效果都很好。今年的主题选择国有企业转型升级,重点研讨企业转型、产业升级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今天研究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但客观地讲,我们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仅通过一次研讨就把这一重大问题解决,这次只能算是一个开端、一个起步。

    好在是,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邵宁同志给我们作专题辅导。克振副省长也作了重要讲话,使我们得到了很多重要启示,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刚才,王侃副主任还传达了鸿忠书记、国生省长在6月28日省委常委会听取省国资委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使我们对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有了现实的紧迫感。总之,这次研讨班主题集中,领导重视,规格高,发言和讲课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很好地把握这次学习、思考、研究、提高的机会。

        下面,我也作一个研讨发言,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上半年的国资国企工作

        1-6月,全省国资系统监管的315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5.96亿元,同比增长4.8%;完成增加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营业收入1310.6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利润64.22亿元,同比增长9%;上交税费52.46亿元,同比增长4.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6.61亿元,同比增长17.8%;资产总额达到11575.69亿元,同比增长22.5%。总体上稳中有增。

        省出资企业呈现企稳向好的态势。截至6月底,33户省出资企业资产总额4028.92亿元,同比增长19.3%;净资产1447.27亿元,同比增长14.1%。1-6月,省出资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0.86亿元,同比下降3.4%;实现增加值57.46亿元,同比增长13.6%,今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营业收入618.56亿元,同比增长32.8%;实现利润15.04亿元,同比增长47.8%;上交税费15.34亿元,同比下降3.6%。

        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取得这样的业绩是不容易的。这与我们竞进提质、逆势而上、顺势而为、应势而变的作为是分不开的。今年以来,全省国资国企系统坚持以改革统领全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挖潜,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效。

        (一)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一些省国有企业以战略管理为导向,明确战略方向和发展思路,明确主业定位和实现路径,大大减少了盲目性、随意性,在市场下行的预期和现实环境下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大的风险。大冶有色集团围绕打造千亿元有色产业战略目标,推进资源开发、规模提升、结构调整、资本营运、人才强企五大战略举措,加快发展有色金属、非金属、资本运营三大产业,力争在2014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三环集团面对汽车行业整体步入低速增长期的不利形势,提出围绕“调结构、上水平、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由“本土性企业”向“全球性企业”转型。湖北能源集团提出推进电力、煤炭、天然气“一主两翼”发展定位,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形成能源主业鲜明、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综合能源集团。省联投集团提出实施政府导向与市场化运作“双轮驱动”战略。省交投、清能地产、工建集团等企业适应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完善了战略部署和发展目标。今年以来,克振副省长先后召开省出资企业座谈会,到大冶有色、湖北能源、三环集团等企业调研和召开现场会,谋划重大项目建设和改革发展,大力推进了企业发展战略的落地生根。

        (二)转型升级初显成效。按照大产业、大发展理念,我们提出了省出资企业调整重组方案,已完成将省投资公司持有的鄂钢股权无偿划转给武钢集团,将清能地产集团、省粮油集团股权划转省长江投,将省粮油进出口集团划转鄂旅投,将深圳宝丰公司划转三环集团,将航道公司、时代汽车划转工建集团等重组项目。大冶有色集团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转型,实现了由主要依赖阴极铜等初级产品的单极增长向大规模资源综合回收利用、贸易等多产业多极增长转变,稀贵金属、循环经济、贸易等板块快速成长。湖北能源集团积极介入核电、风电、天然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生产,打造从生产到供应的完整产业价值链。三环集团加快国际化转型发展步伐,成功收购波兰KFLT轴承公司89.15%的股份。大冶有色集团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永久不锈钢阴极工艺,产能提高25%,劳动用工由1000人减少到170人;产出的永久阴极法A级铜作为标准品,5月份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一次性注册成功。三环集团汽车气门中空充钠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汽车轴承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数控锻压机床产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名牌。省交投、联投集团、中南建筑设计院、工建集团商业模式得到有效矫正,正向总承包商、总运营商、总服务商转变。湖北能源所属清江公司正在塑造全球著名的水电运营管理服务商,已经走出国门承包了柬埔寨的一座水电站。

        (三)体制创新取得突破。根据一手抓国有资产监管、一手抓国有资本运营的理念,参照国内外成功做法,我们提出了《关于利用资产经营平台集中持有省出资企业国有股权(资本)的方案》,在不改变现有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监管方式的前提下,以宏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对省出资企业国有股权实行集中持有、统一运营。核心是把省国资委持有的股权做实。这是我省国资监管体制的重大转变和突破。《方案》已由省政府印发。宜昌市夷陵区也于今年组建了大型国有资产经营平台——夷陵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将全区分散的国有经营性资产、国有股权全部集中运营,资产总额56亿元,下属国有全资、控股子公司16家和参股子公司26家,上半年实现融资6亿元。我们还基于突出监管重点、提高监管有效性的考虑,调整了省国有企业监事会派驻方式,按外派与内设相结合的原则,将监事会融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监”,变过去分期、分段集中检查为常驻企业开展日常监督、当期监督。规范董事会的各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四)管理水平有所提升。督促出资企业与先进央企对标,梳理发现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选择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一批影响企业运行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企业的基础管理、用工制度、财务会计制度、预决算制度等更加规范。省交投以集约化管理大幅降低成本,推行项目群管理模式,变“一路一指挥部”为“多路一指挥部”,减少管理人员40%以上,节约管理成本30%以上。省长江投加强集团管控,对现有40多家控股、参股公司按业务特点进行归口分类,减少管理层级,实施扁平化管理,已将五级子公司全部撤并,将3家经营业务雷同、存在同业竞争的商贸公司整合成一家二级子公司,将一家三级子公司湖北省农机总公司从基建板块调整到农业板块,独立为二级子公司。清江公司以水电行业全国首批第一名的成绩通过“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审,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流域水力发电企业;他们还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流域梯级调度中心,根据流域来水和电网用电需求对三座电站的出力实施科学、梯级联合调度,创造了节水发电的良好效益。三环集团今年初正式启动精益生产工作,开展了精益领导力专项培训、示范生产线建设、存货周转率专项改善等工作。省工建集团通过实行管理目标责任制,初步形成了“总部服务控制、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协力合作”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依法依规监管、动态财务监督、科学业绩考核、规范薪酬管理,以及纪检监察、审计、省委巡视组的巡视,形成了国资大监管的格局。特别是各监事会履职尽职,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五)融资难题及时破解。省级投融资平台在去年实现融资549.5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实现融资350.64亿元。我委提请省政府召开了2次专题会议,争取省政府将3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转作平台公司资本金。积极帮助省交投应对国家三部委对收费公路的清理,进一步巩固了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果。支持企业灵活运用信贷、债券、信托、股权、BT、BOT等多种方式创新项目融资,争取间接融资,扩大直接融资。今年以来,省交投成功发行第二期中期票据4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5.28亿;通过项目融资获得资金46亿元;85亿元企业债券的发行申请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更为可喜的是,省交投获得了非常难得的3A级信用评级。宜昌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继成功发行第一期债券后,第二期10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圆满成功。按照“上市一批、辅导一批、培育一批”的思路,全力推进优势企业加快上市。中南建院上市的土地问题获得圆满解决,金旭农发的上市进入辅导期。武汉市国资系统有1户企业进入证监会发审委排队候审程序,1户企业进入上市辅导,3户企业启动股改,5户企业进入上市培育;完成武商“要约收购”,增强了国资控制力;推进“武锅B”成功保壳,其股票恢复交易;启动武汉控股再融资,已获证监会审核同意;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正全力推进水务资源整体上市。

        (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省出资企业续建和新上项目投资加快,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02亿元,同比增长46.1%。截止今年6月末,6家省级平台公司累计实施项目623个,完成投资1419亿元。省交投当前在建高速公路项目30个,总里程1925公里,总投资1683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52.9亿元,占年度目标58.79%。仅用8个月时间建成湖北大道,成为小池开放开发战略中第一个完工的项目。省联投集团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总体进程超过70%,黄冈长江大桥已合龙,花山生态新城、梧桐湖新区、梓山湖新城加速建设,小池滨江新区、荆州农高区建设开始启动。省鄂旅投大清江、大三峡、隆中文化园、关公文化园、大洪山5个百亿级项目谋划成型,大清江实景演出、七星寨景区改造等重点项目扎堆开工。省长江投上半年完成投资5.46亿元,荆州李埠港区一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藏龙岛、光谷企业新天地等续建项目顺利推进,新策划实施了地球信息空间等一批重点项目。省高新投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累计带动新增生产规模100亿元。省铁路公司启动了江汉平原货运专线、武汉至襄阳动车等项目。大冶有色开工建设新疆哈密矿山,西藏泽当矿山的筹建正加紧进行,借助中国有色集团海外平台开拓资源,新增铜资源量100万吨以上,同时开工建设了30万吨铜杆项目。湖北能源投资18.5亿元在新疆农五师建设的两台15万千瓦的热电联产项目有望明年建成投产。大冶有色集团稀贵金属工业园、“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三环集团襄轴工业园、专汽工业园,兴发集团宜都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央企对接合作不断深化。今年全国人大开幕的3月5日晚,鸿忠书记、国生省长在京举行央企合作座谈会,20家央企一把手参加会议,王勇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体现了对湖北的特别关注。4月17日,国生省长、克振副省长到国务院国资委拜会了新上任的蒋洁敏主任、张毅书记,进一步巩固了国务院国资委与湖北省的良好合作关系。今年到目前为止,省领导与12 家央企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合作会谈。省国资委联合市县成立6个组,拜访与我省签订有战略合作和具体项目协议的40家央企的领导,计划与其中的11家新签合作协议。今年上半年,全省与央企新增签约项目78个,涉及投资额2632.64亿元,占全省年度任务的121%。目前,有3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额683.5亿元,已完成投资60.14亿元;在批项目41个,总投资额1948.84亿元。

        (七)指导监督扎实推进。全省131个县级以上行政单位中有129个明确了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省和绝大部分市州国资委基本实现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到目前为止,全省13个市州国资委全部设立,机构性质已由“政府工作部门”正名为“政府直属特设机构”,职能定位为出资人代表。大部分县(市、区)探索建立了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企业国有资产于一体的全覆盖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今年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承忠带队到黄石、黄冈等地开展《企业国有资产法》、《湖北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推动了市县健全监管机构,落实出资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省国资委还创办了指导监督工作的交流平台——《湖北国资》,编发简报130期,介绍了25个地方国资监管工作的典型经验;建立了13个县级指导监督工作联系点;开展了系统业务培训,组织17个市州国资委主任分别参加了国务院国资委在大连举办的两期地市州国资委主任培训班,召开了全省指导监督工作暨业务培训会议,对全省市州国资委及县级国资监管机构负责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集中业务培训。

        (八)党建和人才培训工作继续加强。积极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30户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受到省委通报表扬,10户企业、3个基层党组织和4名个人分别被省委表彰为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扎实开展“三抓一促”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调整了部分企业领导班子。宣传、群工、统战和安全、维稳、离退休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力推进“123”企业家培育计划,继续组织了赴国外的培训,配合省委组织部、统战部在上海举办了湖北省企业发展战略专题研讨班,在系统内举办了集团管控能力提升、规范董事会建设等专题讲座,反响都很好。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全省国有企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既是省委省政府及各市州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又凝聚着全省国资国企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劳、智慧和奉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国有企业客观存在小、弱、差的状况。小,主要是规模小;弱,主要是竞争力弱;差,主要是效益差。在经营管理上存在散、乱、粗的问题,摊子铺得太大,主营业务不突出,管理链条太长甚至到了鞭长莫及的程度,管理粗放不精细。这些与湖北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相适应,与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湖北考察时提出的湖北要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不相适应,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盼有差距。这主要是源于湖北国企的产业基础不是太好,也与我们的能力不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不足、有效管理企业的能力不足、科学监管国有资产的能力不足有关。具体来说:一是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省出资企业中,实体经济类的企业只有湖北能源、大冶有色、三环集团等少数几家,其他企业大多数分布在投融资和生产性服务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经营管理粗放,发展质量不高。企业创新投入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省出资企业技术投入比率低于全国1%平均水平0.49个百分点,企业年平均研发支出仅占营业收入的0.46%,低于全国1.32%平均水平0.81个百分点。二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在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上,我们的探索不够,改革的气魄和步伐都不大。一部分独资企业还没进行规范的公司化改造;部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还不到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的力度不大,包括股权激励在内的长期激励措施研究不够、推行不够,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还存在厂办大集体改革、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职教幼教、内退职工生活费偏低、老工伤统筹、困难企业依法退出等改革历史遗留问题。三是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还未形成。出资企业领导人的管理还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出资人代表选聘考核董事、监事,董事会选聘考核经理层机制还未形成,企业家队伍建设滞后,职业经理人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四是国资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一些地方县级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还没有真正落实。部分市(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还没有到位,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和公益性企业仍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直接管理,许多县(市、区)国资监管机构没有落实监管对象。特别是少数市(州)甚至将已与党政机关脱钩的企业又从国资监管机构划归原主管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重新回到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老路。省属重点企业“一企一监”的体制也还需要继续探索。产权管理、财务监督、业绩考核、薪酬分配制度还不完善。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立足于提高自身能力,增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为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关于对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必要性的认识

        这一方面,邵宁、克振两位领导同志讲得比较多、比较透、比较准。我只简单地谈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世界经济回升乏力、需求不振,决定了我国必须主要依靠内需来拉动发展。需求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要求企业转型升级美、日特别是欧洲长期未能走出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阴影,原来一直被看好的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的经济出现近年来没有过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进入一个中速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普遍的共识,这一判断将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基点。这是我们搞经济工作、办企业的同志必须首先了解的第一大背景。这预示着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将成为一个常态,我们不能希望国际国内市场在短期内有大的好转。这样企业就得转,早谋划,从长远谋划,从长期趋紧谋划,转型升级,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降本增效,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西方发达国家以再工业化加速推进工业回归和产业升级,后发国家低成本优势显现。这种两头的挤压,迫使我国必须要在产业高端有一席之地,企业因此必须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实现升级,在企业机制和商业模式上实现转型。世界性的经济不振迫使发达国家重新将实体经济发展置于优先位置,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来重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他们有这个条件、有这个实力,当虚拟经济玩不转的时候,依靠信息化和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占领产业制高点。我们清楚地看到,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已经启动: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了占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发达国家由“去工业化”向“再工业化”的转变,将对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对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发达国家要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今后会更多构筑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大大压缩中国靠引进高端技术来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这无疑会使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更加艰难。一个国家没有高端产业的话语权和一席之地,即使成为经济大国,也成不了经济强国。如今,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压力下,在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推动下,我们面临产业链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产业链中低端向更低收入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这是很危险的,应对不好,真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产业空心化,甚至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国民经济是靠企业、靠经济组织支撑的,企业不转型升级,哪来的国家竞争力?企业不转型升级,靠老产品、靠越来越不可靠的低成本,是难以为继的。我们的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即使进入了世界500强,也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规模上去了,竞争力没上去,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在宁夏举办的研讨班上蒋洁敏主任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不管是大而不强还是小而不强,只要不强早晚会垮掉、倒下。我们要有这样强烈的危机感。企业要强,就要转型升级,转到可靠的企业运行机制、商业模式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上。

        (三)我国传统拼规模、拼消耗、拼资源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迫使我们必须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谋求发展,真正回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国家要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转变,企业要在节能减排降耗增效上实现转型升级。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依然保持了7.8%的增长率,今年上半年增长7.6%,明显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我国经济虽然保持着较为理想的增长速度,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已进入了产业空间相对饱和、资源环境压力大、不创新就难以发展的阶段。2012年中国以2.9亿吨的煤炭进口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一,煤炭消费总量占到全球50%。我国石油消费量的近60%依赖进口。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减少,近年来农民工工资大幅度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2000年中国制造业职工月平均工资约88美元,同年印度为59美元,中国是印度的1.5倍,相差不大;但到了2011年,中国和印度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456和107美元,中国是印度的4.3倍,差距拉大。从土地价格看,2012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为3129元/平方米,是2005年的2.5倍。我国不少传统产业甚至新兴产业领域,比如粗钢、水泥、平板玻璃、太阳能电池等都占世界产能的50%以上,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更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应该看到,虽然我国产业空间相对饱和,但产业层次提升的空间很大。前面说到过,当前我国经济是大而不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摆脱单纯的“速度情结”,通过创新驱动,转到依靠科技、依靠人才、依靠管理、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的发展方式上来,在新的层面打开新的产业空间,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允许企业任意消耗资源能源,必将通过价格改革、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环境容量指标控制等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限制,企业也唯有转,及早转,转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轨道上来。这就是实在、实际的发展转型、产业升级。

        (四)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正在发生向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市场调节的方向转变。要求企业切实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在市场预期和取向上真正做到转型升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果敢作出科学的判断,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提出要化危机为生机,以变革促转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致力于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3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促进经济转型,切实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7月16日,在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依靠转型升级,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希望湖北广大干部群众,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走在全国前列,使湖北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一届政府开出的“药方”就是:不轻易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实行结构性改革,以短期的改革阵痛换取更长期的、平衡的、可持续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第二产业高出0.7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较上年同期下降3.4%。有关专家表示,尽管上半年GDP增速小幅微降,但半年成绩单的确释放出了我国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取得实质进展的积极信号,特别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力量。我们已经看到,新一届中央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基本思路已经清晰,宏观调控的指导方针和方式方法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我们的企业也要适应这种变化,等靠要不行,依靠政府不行,只有遵循市场法则,坚持市场导向,尊重规律办企业,“强体健身”,把自己打造成独立的、极具竞争力的、合格的市场主体。

        三、关于按转型升级思路不失时机地做好国资国企工作

    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是当前国资国企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的经济运行、调整重组、改革改制、资本运营、管理提升乃至企业党建等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总体要求来展开、来推进。我们要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稳增长与促转型相结合,着眼于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调整和结构转型,切实抓好下半年工作,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努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继续坚持抓大放小,将省出资企业调整到20户左右,立足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地方特色的支柱企业。坚持优进劣退,促进国有资本向产业链的关键领域集中、向产权链的关键部位集聚、向价值链的高端部位集成,从劣势企业加快退出,提高国有资本集中度。加大脱钩改制力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稳妥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妥善解决企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对国有独资企业一律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一律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使公司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组织形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支持省内企业与央企、内外资企业合资合作,广泛引入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开国有企业的股权比例限制,大力引进各类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依法建立出资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加快形成权责清晰、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建立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的结构,规范董事会运作,发挥董事会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决策中枢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延伸。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担保、高新技术投资、产权交易、招投标、工程咨询类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努力推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加强战略管理,明确主业和发展定位,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基础管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各项管理标准和规范,实现管理标准化、标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加强预算管理,形成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考核、评价、调整为一体的全业务、全流程、全员参与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做到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加强成本管理,树立艰苦创业、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上下更大功夫,从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全过程管理。重点加强对亏损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理,严控人工成本不合理增长,严禁业务招待费用和职务消费增长。加强资金管理,细化资金计划,谋求长期动态的资金平衡,同时积极探索财务公司、资金池、结算中心等多样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层层落实应收账款催收责任。要推进扁平化管理,引导企业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强化集团管控。全面推进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商业模式创新、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提升。加强风险管理。当前,我省国有企业亏损面在扩大,亏损额在增加,不少企业负债率越来越高,形势不容乐观。我们要严格财务杠杆边界管理,优化债务规模与结构,严控资产负债率过快增长,有效控制债务风险,确保高负债企业、长期亏损子企业的资金链安全。有的要及时地断腕、止血。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优质资产注入企业,省财政的增资终归是有限的,唯有企业自己搞好风险管控,实施审慎的经营方针,坚持现金为王,严防资金链断裂。加强对担保、BT和BOT、融资性贸易等高风险业务的管理,高度关注金融衍生业务、委托贷款、期货等金融业务风险,确保风险可控。要强化投资风险管理,杜绝非理性投资、超能力投资、非主业投资。做好已开工项目的资金落实,防止“半拉子”工程。

        (三)努力推动监管水平提高。推进国有股权集中持有、统一运营,实现监管国有资产和运营国有资本两手抓。我们要马上部署这项工作。我们改变的只是把省政府出资人做实了,落实到了企业实体平台上,其他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不会影响被持企业融资,更不会影响股权安全,我们只是搭建了一个融资平台,也不会马上大规模地投资,只是希望有好项目的时候我们不缺钱。这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希望各出资企业切实支持。加强监事会监督,完善“一企一监”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督内容,落实监督责任,强化执行力,切实提高监督效能。市州国资委目前只有宜昌、荆门、荆州、襄阳、黄石、咸宁、十堰等少数几个地方向企业派驻了监事会,大多数地方还是空白,希望这些地方能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新突破。推进分类考核,规范薪酬分配。根据产业类、投资类、公益类和服务类企业的不同特点,因企制宜实行分类考核,逐步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履职评价、公认度考察“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推进EVA考核,加大对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扭亏增盈的引导力度,充分发挥业绩考核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指挥棒作用。因企制宜,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层和业务技术骨干全面实行股权激励,完善以业绩定薪酬、以考核论奖惩的激励约束机制。下一阶段,我们将按照“增量控制、结构性调整、业绩和收益上缴双挂钩”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办法,优化年薪管理。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经营者的年薪增长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企业效益的增长;亏损企业不能拿高薪;对行政任命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实行限高,对市场化招聘的负责人按“市场价”定薪酬。积极探索功能性企业薪酬差异化管理,对各功能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制度进行系统设计。完善特别贡献奖办法,有针对性地增加符合平台企业特点的奖励项目。加强对董事会决定高管人员薪酬工作的指导,及时下发指导意见,明确董事会决定高管人员薪酬的工作机制,给予董事会一定决策权限,由董事会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自主决定高管薪酬。对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我们已启动有关办法的修订,将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尽可能地将制度设计得更完善更科学。但实事求是地说,恐怕也很难做到绝对公平、让大家都满意。我们还是希望企业领导人在个人薪酬问题上姿态高一点。湖北普遍的收入都不高,我们企业的效益也不是太好,我们的年薪不可能定得太高、增长太快。按照硬约束的要求,完善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细则,明确具体项目和消费标准,强化监督检查,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施几年来,年年圆满完成预算收入任务,2010-2012年累计上交收益7.16亿元,其中湖北能源、中南建院等企业贡献最大,充分反映了省出资企业负责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境界和回报股东的责任意识。今年初,省政府、省人大要求省出资企业国有资本收益规模达到5亿元左右,经反复沟通协调,省财政厅下达上交任务2.94亿元,这是经省人大审议通过的国有资本预算收入,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完成全年资本收益上交任务,既是一项预算指标,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是省属国企改革发展成果的体现。由于省出资企业效益不平衡,完成2.94亿元收益上交任务主要落在少数企业肩上,希望这几家骨干企业从维护国资国企良好形象的大局出发,多作贡献,确保今年国有资本收益任务的完成。我们还是希望在我们内部把这个问题抓紧解决,把列入预算的收益收上来,如果搞到省财政厅,甚至搞到省政府、省人大去就不太好了。下一步,省国资委要借鉴外省经验,探索建立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激励与约束机制。上交多的,给予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奖励,没有完成收益上交任务的企业,相应扣减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加强执法检查,督促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一级全部独立设置国资监管机构,进一步明确县(市、区)国资监管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鼓励部分经营性资产规模较小的市州和县(市、区)积极探索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于一体的“大国资”监管模式。武汉市、宜昌市将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全部授权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其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各地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授权,尽快理顺各类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发挥好国有资本的战略引领功能。

        (四)努力推动国企党建水平提高。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具体办法、途径和保障机制,按照 “交叉任职、双向融入”,实现党组织与董事会的有机融合,使党委主张在董事会的决策中得到重视和体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指导企业科学设置基层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消除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建工作的盲区。进一步规范企业党员发展,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把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组织企业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扶贫工程,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抓好反腐败斗争,对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要坚决清除,老虎苍蝇一起打,长期保持利剑高悬和高压态势,绝不手软。坚决持久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落实职务消费等相关要求,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

        (五)努力推动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在今年6月28日专题研究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省委常委会上,书记、省长都强调,要创新国有企业的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快新型企业家的培育。我们今后人才市场化的方向,就是大力推进企业管理者由委任制向选聘制、“官员化”向“职业化”、终身制向任期制转变,除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外,积极探索出资企业的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和对外招聘。继续组织好“123”企业家培育对象赴美国的学习培训,组织好赴东部沿海国内500强企业的学习考察,谋划好明年的湖北省企业发展战略研讨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国资监管机构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相结合,坚持“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向,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力度,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

        四、关于抓好国有企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这里我想跟大家一起再探讨三个问题。

        (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不要在国有企业开展?

        有的企业领导同志认为,企业是个大基层,我们就生活在职工群众当中,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政机关的事,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事,企业似乎没有必要搞,还担心搞活动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对此,我们应该怎么来看,怎么来认识?我是这样看的:第一,国有企业同样存在一个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需要通过开展活动来正本清源,摆正国有企业党组织与党员领导干部在企业中的位置、在群众中的位置。撇开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不谈,撇开国有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全体人民的期盼不谈,单就企业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与本企业职工群众的关系来看,我们是不是解决好了,是不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呢?答案是否定的,没有,甚至远远没有。不关心职工群众、不依靠职工群众、不保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比比皆是。有的企业领导人认为自己本事大,是自己把企业经营好的,反而认为职工群众应该对自己感激、感恩、感谢。这完全把关系搞颠倒了。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究竟财富和效益是谁创造的?我们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是要进行群众路线教育、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毛主席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历史无疑是人民创造的,所谓的英雄只能顺应潮流、把握规律、加快历史发展的进程。在顺应潮流、把握规律、推动发展上我们固然要有作为,甚至要追求大作为,但不能轻视群众。第二,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地存在“四风”问题,需要通过开展活动来洗洗澡、整整风、治治病。总体来看,全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作风形象是好的。这是主流,必须肯定。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四风”问题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队伍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离广大职工的期待还有不小距离。我们可以列举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存在许多方面的“四风”问题。比如,在形式主义方面,有的人所谓的政治考量太多,造舆论、造声势、造影响,不追求实实在在的业绩与发展。在官僚主义方面,有的把自己的作用估计过高,不仅对职工群众甚至对班子成员都颐指气使;有的不调研、不论证,不按“三重一大”规定办,拍脑袋决策,个人决策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在享乐主义方面,追求高收入、高待遇、高享受,有的到了不受任何限制的程度,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少数人玩性太大,什么都敢玩,什么都会玩,关键是花的还是公款。我们说社会普遍存在奢靡之风,我们还要说企业界奢靡之风尤甚。第三,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同样存在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需要通过开展活动来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工作是党的基础性工作,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组成部分。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要办好企业无疑需要凝聚力量,首先是职工群众的力量。但是,我们的一些同志不愿或者不会做群众工作,找不到力量之源。需要我们通过开展活动来统一认识、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大家思考一下,研究一下,看看在我们国有企业、在我们省出资企业要不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的结论是,不仅要搞,而且不搞不得了,需要抓紧搞、切实搞,搞就要搞准,搞就要搞好。

        (二)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比以往类似的活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特殊的要求,或者说有什么特点?

        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务实。我们要解决的“四风”问题,首推形式主义。因此,中央提出开展活动的立足点是,力戒形式主义,不能用形式主义来反形式主义。务实,必然成为此次活动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所谓务实,就是务必实事求是,务必结合实际,务必取得实效。

        我们这次活动,总的要求是“正衣冠、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分为“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进行,集中在整顿“四风”取得阶段性成效上,也不搞转段,不要求写读书笔记,不简单追求特色动作,不搞层层检查评比,也没有指望一下子把“四风”问题全部解决。从中央和省委的全部部署看,通篇透着一个“务实”的基本要求,体现着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我们要牢牢把握“务实”的基本要求,不能搞得太花哨、太繁杂,要立足于企业发展,解决突出问题。

        具体到企业,我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着力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在企业、在班子中、在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突出的“四风”问题。自己找,更要发动群众帮助我们找,广泛、各层面地听取意见,真正把我们的突出问题找出来、找准。坚持开门搞活动,既是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也是活动本身赢得群众拥护支持、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保证。教育实践活动以转变领导干部作风为重要任务,但这绝不意味着只是领导干部的单边活动。没有群众参与,活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要组织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监督和评判,实现干群共振、党群互动。第二,着力解决损害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这些问题,职工群众感受最深,反映最多,最痛恨。比如在企业制度层面,我们是不是支持工会发挥作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否落实了,在企业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中,是不是保护了职工利益,是否遵守了《劳动合同法》,是否保持了领导层与职工收入的同步增长、合理比例。这次活动,都要把问题找出来,解决好,让职工群众满意。第三,着力解决集中民智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的问题。包括听取群众合理化建议不够主动、不够经常、不够规范的问题,以及企业的民主管理和厂务公开做得不够的问题。民主管理是体现广大职工意志、集中职工群众智慧办企业的重要方式。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职工民主管理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优势。要发挥好职代会、职工董事等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既要保障和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要努力使职工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正成为促进企业规范治理、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力量和保证。要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我们在这些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三)在企业怎么开展好活动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是明确的、具体的、一致的,我们要通过学习、研讨,进一步明确这些基本要求。我这里特别强调几点。第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把自己摆进去。这次是要解决我们自己身上的突出的作风问题,不是解决别人的问题,不是解决下面的问题,不是解决企业所有的全部问题,要有向自己开刀的勇气、向我开炮的胸襟。第二,要敢于揭短亮丑,不怕痛,不怕红脸。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志间说点实话、说点诤言,当个诤友,要有雅量。第三,深挖根源,分析深层次原因。查找思想根源,这是整改的认识基础。分析不到位,剖析不到位,不痛不痒,恐怕很难整得过来,改得过来。第四,切实整改,落实到制度上、体制机制上,把成果汇集起来、固定下来、发扬下去。能做到的事就说,做不到的不说或暂时不说,以取信于民。我们要改的是作风,密切的是党和群众的关系,落实下去的是现代企业制度、现代管理制度,不能搞两张皮,最终还是要回到工作上来,落实到发展上来。要切实处理好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凝聚起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来检验活动成效。

        最后,我要重点强调安全生产工作。近期全国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我省地方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也很严峻。我们要始终把“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以对安全隐患和问题“零容忍”的态度,敢抓敢管,忠实履行职贵。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大检查,坚持标本兼治,敢于较真碰硬,强化重特大危险源控制,消除隐患和安全死角,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同志们,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全力推进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01号